地址:中山市东区大鳌溪鳌长公路29号品牌大厦
电话:4006-026-001
传真:+86-76-52415096
手机:13520248753
邮箱:13254363@qq.com
……工笔画这耗时经年累月又极不出效果的画种就这样一张张积累起我毕业十年的时光。我时不时拿出自己的画集,2014年画4张,2015年2张,2016年4张,多年的功夫和甜酸苦辣最后就呈现在这薄薄的印刷本。
课代表想给大家推荐一位很棒的工笔画家。虽然工笔国画相对冷门,但当有心人来画,那就是一幅幅韵味悠长的美。有一丝清冷、更多的是温润,让人不禁好奇女孩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工笔画家王鹏和他的“青春画事”。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在读。毕业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入选“首都优秀中青年文艺人才库”。从事中国画的教学、创作和美术史论研究。
近年社会的怀旧风潮,我坚定认为是专门针对70、80年代人的。当我们年轻时的物件、音乐、影视一桩桩一件件被拿出来怀旧、调侃、感慨的时候,标示着有些岁月,一旦错过就不再。
本不想服老,又因为一直在学校教书,身上多少还保留着些上学时的书生意气,可回到家里,孩子已经快上小学,要为他的教育发愁,而远在故乡的亲人老一辈有的已离世。生命的更迭,如花开花谢,待过谁!
反省自己的青春怎样溜走:是年年反复的常规工作,是日日无休的琐事生活,是根根见白的头发和办事越来越不从心的体力,还是日益关心粮食和健康、儿女培养的啰嗦心态?
可是终究不甘心,我的岁月计量似乎还有另一坐标,就是工笔画。当我回首往事时,那些曾经经历的悲或喜全都模糊依稀,兴趣寥寥,而哪一年画了哪张画却历历在目,我能够清楚地记起它们是怎样取材起稿,制作过程又有哪些不经意的机趣和困难。我教学、写文章、研究美术史论,一切都围绕着工笔画展开不曾偏离,一根筋,近乎偏执。工笔画这耗时经年累月又极不出效果的画种就这样一张张积累起我毕业十年的时光。我时不时拿出自己的画集,2014年画4张,2015年2张,2016年4张,多年的功夫和甜酸苦辣最后就呈现在这薄薄的印刷本。我时而满足,时而失落感觉被掏得空落落。它们如此少,我总忍不住一数再数,偶尔多数出的1张2张会让我欣喜不已。多么希望画能再多一点,再好一点。也不知翻看画册的人的眼光又能在每张画上流连几秒,心绪能驻足几许,读出的又是什么。
比较旧作和近作,还是能感觉到明显的成长。我觉得,前些年画的《珍妮弗之约》、《丽水·纹沙》是标准的“学生作业”,描绘现实生活人物,造型能力、群像组织、色彩、细节,安排得合理,立得住,能体现较好的基本功和付出的心血,所以它们能在一些大展上得到肯定。可是现在如果再让我画这些,我会不满足。
2010年我生病在家修养半年,平时响不停的手机一下子安静下来。人在病中才会懂得,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你并没有多重要,对于工作来讲,个人是多么渺小微不足道。那天晚上,窗外下着雨,屋里亮着灯,我看着雨水在玻璃上流下,忽然想,我看外面,会不会有人在外看我。脑海里就出现了一个形象,后来画成了《飞花误》之一。我念起罗大佑的歌词:“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穿过你的心情的我的眼,如此这般的深情若飘逝转眼成云烟,搞不懂为什么沧海会变成桑田。”我用蜡烛划出白色的线条代表雨水划过玻璃的痕迹,完成这一套以黑发为主题、感怀流年如水的肖像作品。这套作品应该是我创作的转折点,使我的绘画由堆砌外在转向刻画内在精神。此刻我才领悟到,绘画是作者赖以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情感不吐不快的载体,技术功力是让你的表达更为顺畅。
“芳香之旅”十张作品,是借八位女作家作品的意象代表自己成长的历程,是名副其实的“致青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李清照的酒醒》,陶醉爱情的《林徽因的江南》,身心俱惫逃离都市的《席慕蓉的草原》,还有想塑造出属于70、80年代人集体记忆的追梦人形象的《三毛的远方》。我总觉得生于70、80年代的人还是有一些理想的,可能他们成长于国家刚刚开放、对未来充满希冀的年代。“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样的诗句构成了这代人的精神指引。我画人物飘逸长发、牛仔装和民谣吉他,是那时文艺青年的标志符号,可能以后再也不会有那种理想化的年代了。我的生活普通平常,有的时候还带着些滑稽和无奈,但希望我的画里不要少了诗和远方。
2015年之后我又画了两张大型创作,《惊鸿·澎湃狂想》和《雾都记·一个人的北京》,画的更自由了些,我才明白,有些表达和思考真是要一定年龄积淀后才有的。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只能画出精心妆容显示生活独立的《珍妮弗之约》。而我在《雾都记·一个人的北京》所做的用心,在北京生活打拼过的、“爱上一匹野马,家里没有草原”的人应该都有体会。大都市嘈杂繁华的另一面,必然是只有个体生命才能体会到的寂寞。
我希望以后的画,能画出日常中的伟大,平凡中的温馨可贵,既然日益关心粮食和健康,随心而画,有何不可?年纪渐长,所幸自己不太愿意“装”了,喜欢简单直接,脸皮厚的不怕被笑话。当你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时候,反而会放松一些。我计较,因为珍惜,不愿轻易浪费有限的美好和付出。
这几天反复听一首电影插曲:“有一首老歌,曾经陪着我上课,来自草蜢组合,叫做失恋阵线联盟。有一个女孩,总是把歌名记错,每次问我都说成失败者联盟。我们再也没见过,你现在在哪里生活,是谁送你回家听怎样的歌。也许你已经忘了,这个无心的过错,却在我心里,越来越深刻。”浅吟低唱出一个应该和我同龄的人回味年少时的一段错过,这份牵挂可能是他平凡颓唐人生中不多的甜蜜回味。这样的东西最容易让我触动。每一个人生都有温情和落寞,每一个生命体验都值得尊重和成全。